歐式馬鈴薯泥,橄欖油清爽版本

馬鈴薯泥

說到馬鈴薯,大家可以想到有多少料理是以它為主要的食材嗎?


腦中現在可以說得出名字的有:炸薯條、薯塊、薯餅、薯片、馬鈴薯泥、馬鈴薯沙拉、可樂餅、涼拌土豆絲、馬鈴薯燉肉、黃油烤馬鈴薯、馬鈴薯烘蛋....


因見識有限,想必應該還有很多也許看過,但喚不名字,或更多是我壓根沒想到居然有這麼一道菜的。


馬鈴薯為全球四大主食之一


作為全球四大主要糧食作物,馬鈴薯僅次於稻米、玉米跟小麥,在歐洲甚而有不少國家把它當作主食,也就是澱粉 的主要來源。大畫家梵谷還曾畫了一幅名為「吃馬鈴薯的人」的作品,是說要尋常到某個程度,才會想都不想地就將之入畫,可見它在某些家庭餐桌上的江湖地位了。


在亞洲,稻米搶先一步成了人們的主食,馬鈴薯在餐桌上則扮演著蔬菜、配菜、點心的角色。但一個可以拿來做為主食的農作物,必然有它可取的營養價值,馬鈴薯是很好的「鉀」來源,鉀是對心臟健康很有益的食物,而且還含有維生素 C, B, 鉀, 鎂, 鋅等礦物質。


不過,在這個瘦才是主流的時代,很多人聽到澱粉就色變,想當然爾,馬鈴薯的熱量一定很高,但事實可能令大家驚訝,我也是看了很多篇報導後才知道,原來馬鈴薯的熱量並不如想像中的高,100公克的馬鈴薯,只有 77 大卡,很適合減重的人食用。


之前好像還有一篇文章提到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馬鈴薯的飲食研究,發現它是美國人的頭號肥胖敵人,但問題不在馬鈴薯身上,而出在加了太多致肥的佐料,例如起士、黄油等。看來大家真是錯怪它了。


歐式做法,口感更綿密細滑


話說回來,我不是一個馬鈴薯控,但卻蠻喜歡佐德式香腸的馬鈴薯泥口味,這種歐式的馬鈴薯泥跟日式、台式的很不同,因為加了牛奶跟大量的奶油,口感非常綿滑細柔,而且入口即化,個人覺得非常美味。要說唯一的缺點就是為了達到很綿密的口感,必須使用大量的黃油,這麼一來熱量就驚人了。


因此,這次我用品質很好的特級初榨橄欖油取代了黃油,沒想到口感一點也不打折扣,吃起來更清爽。用它來佐牛排吃,或者搭配紅酒牛肉或任何燉肉,沾著燉汁一起享用,真是美味無比。


另外,吃不完的馬鈴薯泥,可以用手塑成肉餅形狀以平底鍋加油乾煎,別具滋味。還有就是可以抹在土司上,再撒上一些起士進烤箱酥烤,簡單好味。


其實,馬鈴薯泥的製作很簡單,但要把它做得如同奶油般蓬鬆、綿滑、還是有一些小竅門和技巧,接下來就來跟大家分享這道料理的食譜。


材料



  • 馬鈴薯 2粒
  • 熱牛奶 約 70 ml
  • 橄欖油 6 大匙或更多
  • 鹽 適量
  • 黑胡椒 適量

做法


  1. 馬鈴薯煮軟
    用刷子刷淨馬鈴薯外皮的泥土,然後削皮並切成同樣大小的尺寸,放入鍋裡,加入冷水,一定要從冷水開始煮,煮到變軟,約莫竹叉可以輕易穿透的程度,大概煮22分鐘左右,份量跟爐火火力不同可能時間也會有差異。

  2. 搗馬鈴薯泥
    瀝乾水份,待蒸氣消散,趁有熱度用壓泥器把全都壓碎,要搗碎至成泥狀;接著加鹽與黑胡椒、然後分次加入橄欖油,一邊加一邊搗,加油後會呈現泥糊狀;待油加的差不多,就開始把事先加熱的牛奶分次加入,此時會馬鈴薯泥會變得非常柔滑。
  3. 盛盤
    要盛盤前,建議拿個小湯匙舀一匙嚐個味道,若沒味道可以加鹽調 ,待味道符合期待,就可以用大湯匙將如奶油般蓬鬆的馬鈴薯泥舀到淺盤或碗中,然後用湯匙背面像畫圓一樣抹平,最後再淋上一些橄欖油,並撒上紅椒粉或黑胡椒就可以上桌囉。

料理筆記


煮馬鈴薯一定要冷水開始煮,煮到什麼程度呢?煮到用竹叉子一插就過的程度。煮的時間因爐火跟馬鈴薯的量而不同。牛奶一定要先加熱,若加油後覺得不夠柔細,可以再加一兩匙油。